在短期内,由于磷肥产 业供过于求以及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关系,产业发展非常有挑战性。但是从长期看,磷肥产能过剩对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消费者利益来说是好事,未来消费者将得到 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加全面的服务。因此,短期来看,市场很现实;长期来看,行业有希望。我认为企业应该做好亏损的准备,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,最终通过厂家 和商家共同担责任,共创美好明天。 从政策角度看,作为中国的企业,在中国生存就必须适应中国的现状,政府很清楚企业的现状和诉求,但需要站在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,我们无法左右政 策的改变。而对于企业和行业自身来说,不应对政策抱有太高的预期,而是一切以发展自身的实力为重。企业应苦练内功,通过自身的努力应对市场。 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方勇:中海化学从事化肥产业以来,始终关注化肥供需和地区差异。 近几年化肥产业快速发展,但市场总是难以把握。无论市场如何变化,中海化学始终致力于促进厂商共赢,通过以资本为纽带连接渠道的方式,建立长期 稳定的关系。市场好的时候和不好的时候都要携手共进。大家都在市场上博弈,都希望规避风险,商家要去库存、减少风险,厂家也需要不管淡旺季都保持价格稳 定。一损俱损,一荣俱荣。中海化学始终保持长期共赢的理念,我建议,看一时变化不如看长期稳定,与厂家结成长期的联盟,和大家携手共度难关。 浙江农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志浩:当前尿素行 业的波动是因为内部矛盾造成的,上游生产企业的集中度不够高,每个工厂也各自为战,下游是面对千家万户。当前国内流通渠道的层次非常多,这些层次造成了对 尿素需求的巨大弹性。大家都是博弈的心态,尿素一旦利好,出口预期好,大家就有信心,期待涨价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厂商如何合作还需要行业的人自己思考。我 认为,当前从上游到下游,生产和流通之间不能一直建立这种博弈的模式,而是过渡到双赢的健康发展阶段。工厂要挣钱,流通经营也要有合理的费用。这个行业应 该有自身的规律,应该有淡储、有流通、有资金。应该有合理的差价才能保证淡储旺销、保证淡季工厂正常生产。 企业发展: 积极开展产品创新 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韦:中国磷复肥产业是从产品创新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出来的。最开始 我们提出要替代进口,国外的产品就是我们的目标。随着国内磷肥从2006年从进口变为出口,我们开始提出服务的差异化,提高营销能力,建设营销渠道。云天 化从2006年到2012年,从本质上提升销售能力,建立山东、吉林等分公司,通过服务差异化,实现进一步沟通市场,确保产品营销。在产能供大于求的市场 情况下,要想平稳的过渡,突围的核心在产品和营销,通过提高产品质量、服务水平来打造品牌。 安徽六国化工营销公司总经理徐东奎:化肥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,目前需要关注两大方面,一是营销创新,二 是产品创新。在营销方面,从以前的坐地批发到深入的基层搞农化服务,在营销服务方面做了很大的提升。譬如驻点直销就是六国化工的营销特色,通过渠道扁平 化、定点专营和全面整合厂商资源得到了业内的认同和借鉴。在产品创新方面,需要针对不同地区、不同作物需求,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。譬如针对如何提高化肥利 用率,六国化工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所等单位合作,推出一系列具有活化功能的新产品。但在推出新产品的时候,也非常谨慎,经过了大量的田间对比试验才推向 市场。 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吉涛:在行业困难的情况下,磷复肥企业都在想尽办法进行转型。行业危机并不完全是坏事,正是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才能闯出新路子。 鲁西化工一直提倡坚持化肥、走出化肥之路。我们一直在做好化肥的同时向精细化工和新化工材料发展。鲁西现在在技术和装备上都在快速发展,特别是 高端的装备制造很有生命力。化肥的转型要贴合行业实际、贴合农民需求,当前农民的需求在改变,农民种地的方式发生改变,这要求企业产品必须要调整。